
黃驊鹽堿地修復項目獲獎。
近年來,黃驊市重點向園林綠化和科研傾斜,采用客土栽植、鋪設隔鹽、引濕地入園等技術對鹽堿地進行改良,以克服土壤鹽堿、水質苦咸、投入成本高等難題。幾年間,白蠟、金葉榆等耐鹽堿植物在黃驊“風生水起”,3年時間長出320余公頃綠洲,書寫了鹽堿地上的“綠色奇跡”,黃驊“鹽堿地綠化項目”也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一年栽、兩年黃、三年進灶堂’,這就是黃驊城市綠化曾經的寫照。”在海濱游園,回憶起當年的黃驊城市綠化,干了20年綠化工作的黃驊園林局技術員王建亭說,在2000年前,黃驊綠地總面積不足百公頃。
讓鹽堿地上長出綠洲,是全體黃驊人多年的期許與愿景。堅持把園林綠化和生態環境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全力打造適宜人居、綠色生態的現代化沿海新城的必然要求,更關系到人民生活環境的改善。

黃驊市文萃園前后對照
黃驊屬濱海沖積平原,土壤主要為含氯化物鹽成分較高的鹽漬土,肥力很低,加之淡水資源嚴重缺乏,且地勢較低,排水不暢,土壤脫鹽困難,這些自然條件嚴重制約著園林綠化事業的發展。黃驊市創園辦主任張祺超說,引濕地入園和一系列治鹽排堿措施的實施,成為鹽堿地上綠樹成蔭的關鍵所在。
黃驊濕地公園原本是個具有小濕地地形的坑塘,通過擴挖地形、栽植喬灌木,對原有面貌進行改造提升,既尊重了原地理生態,又節省投資成本,還突出了鄉土文化特色,成為當地公園的典型示范之一。
鹽堿地濕地景觀化,以發揮其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黃驊市因地制宜,推進城市綠化高質量發展,他們在適宜改造的區域,按照河岸、淺水區、深水區的濕地類型,通過擴挖原有洼地、河道、坑塘等地勢較低的區域,抬高河邊和河岸地勢,淺水區蘆葦群落成片狀分布或點狀分布,河岸選擇栽種白蠟、國槐、垂柳、檉柳等耐鹽堿綠化樹種,深水區形成水系景觀。

昔日鹽堿荒地變成了現在的濱河公園。
鹽堿地上綠化搞得好與壞,苗木成活率“最有發言權”。在充分考慮植物生長所需的土壤和水源因素的基礎上,“四步克鹽法”應運而生。黃驊園林局副局長劉國棟介紹,適地適樹、抬高地勢、修建排灌系統降低水位、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結構,這種“下控水、中改良、上覆蓋、樹控高”的四步法成為鹽堿的克星,苗木成活率提高至85%以上,基本達到一次成活的效果。
為了實現因地施策的精準種植,黃驊市專門建起了園林綠化科研所。一方面與河北農業大學合作,做好鹽堿土地的檢測,在森林公園,科研所根據各地塊的鹽堿度和P H值,分類栽植白榆、國槐、銀杏等相適應的樹木品種;另一方面,依托苗木試驗基地,實現對白榆等耐鹽堿植物的引種馴化,有效提升耐鹽堿性和觀賞性,讓更多品種在鹽堿地立地生存。隨著城市綠化創新的深入,客土栽植、鋪設隔鹽等方法接踵而至,有效增加了鹽堿地綠化園林植物的多樣性,逐步實現了城市園林綠化與城市建設同步協調發展。
和很多地方的公園建設不同,黃驊突出坑塘改綠工程,通過對廢棄地、垃圾地等加以改造提升,實現污水入網、雨污分流,同時,因地制宜栽植適合生長的各類苗木,打造出靚麗的景觀效果。如今,漫步黃驊,清真寺游園、六道嘴游園……總面積1500畝的88個街頭游園均勻分布在城區,既為城市平添了一道靚麗風景,又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休閑健身的空間。
“尊重自然、順從自然、保護自然”,高質量的發展始終要突出“以人為本”,黃驊致力于以環境效益為核心,兼顧經濟效益,帶動社會效益,實現了三者的完美統一。而城市面貌的改善和城市形象的提升,不僅給黃驊這座城市帶來了無限生機與活力,也為這座城市的招商引資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和前景。
“城市綠化已成為黃驊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吸引著越來越多投資者的目光,也更加堅定了我在黃驊投資置業的信心。”北京凌云東園科技有限公司黃驊分公司總經理李艷濤說,正是看中了黃驊發展的“軟環境”,2015年公司到黃驊市經濟開發區建設分廠,專門從事汽車配件生產,短短幾年時間,公司發展駛入“快車道”。
近年來,隨著北汽、世原、和信百納川、北交大軌道交通綜合研發及試驗基地等項目相繼落戶,黃驊已逐漸成為河北省重點打造的沿海地區率先發展增長極和渤海新區“港產城”發展戰略的城市核心,也更加堅定了當地決策者對“城市環境是生產力,更是競爭力”的認同。